一家電芯,一家封裝,台灣電池殺進歐洲車大本營

作者 Chen Kobe 發布日期 2025 年 09 月 09 日

圖片來源:科技新報攝

慕尼黑車展是歐洲車廠的軍火展示場,當然也負擔了供應鏈媒合的角色,在今年的主場館內,兩家台灣廠商吸引力不少目光,準備殺進歐洲高端汽車產業供應鏈。

IAA 2025 慕尼黑車展和往年有些許不同,雖然電動車仍然佔據舞臺焦點,但如今已經不是推出電動車就好,而是要怎麼樣讓電動車更快、更遠、更安全、更聰明,整個主場館內基本上都圍繞一個主線:電動車供應鏈。全球供應商都想在這百年一次的產業轉型裡,設法搶下訂單。

在這個激烈的前線,有兩家台灣廠商正在奮戰,分別是輝能與行競。

量產固態電池芯:輝能科技 ProLogium

熟悉電動車的朋友應該知道,固態電池是當前電池技術的終極聖盃,它更安全、壽命更長、充電更快、一口氣解決電池起火、電池衰退和充電速度三個難題,唯一的問題是至今都還難以量產。不過就在去年,來自台灣的輝能科技桃園產線,已經達成了出貨 240 萬顆固態電池的成就,是首座 Giga 等級的產線。

▲輝能電池在慕尼黑 IAA 2025 參展。

同時他們已經與法國政府簽署合約,在敦克爾克港打造新的電池芯產線,預計 2026 年上半年正式破土動工,2028 年開始第一階段量產,年產能將達到 4GWh,並保留擴充空間。

在 IAA 展會上,輝能也宣佈與電池組裝廠 Rimac 簽署合作備忘錄,等於是宣佈打入歐洲頂級性能車供應鏈,再加上目前與法國電池組裝廠 CEA  合作的專案,這個台灣研發製造的固態電池,如今已經在歐洲攻下灘頭堡。

▲固態電池芯本人。

輝能的核心技術分別是第一代的「陶瓷隔離膜」的半固態電池,以及去年正式量產的「超流體無機固態鋰陶瓷電池」, 簡單來說,他們使用特殊陶瓷材料,取代一般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,當電池結構被破壞時,正負極與電解質也不會因此短路,進而避免熱失控和後續起火爆炸的風險。

在最新的第四代技術上,輝能使用鎳鈷錳三元材料的固態陶瓷鋰電池,能量密度可以達每公斤 360 Wh,而目前市售車搭載的三元鋰電池,即使是高端產品,能量密度也很難超過每公斤 300 Wh。

正因為這種電池效能強大,同時又更為安全,法國政府才會積極推動這次建廠合作,總投資金額超過 52 億歐元,但只要輝能持續推進量產,法國政府就會根據進度提供補助,除了在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,也可以藉由敦克爾克港口的地理優勢,出口到歐洲各地,成為歐洲電動車固態電池的供應中心。

浸沒式冷卻:行競科技 Xing

同樣來自台灣,行競科技傳承了 Panasonic 電池技術的經驗,在不改變鋰電池電芯的前提下,設計出一種嶄新的組裝方式,其中關鍵就在於浸沒式冷卻(Immersion Cooling)。

▲首輛搭載行競浸沒式電池的 Caterham Project V 電動跑車。

電動車鋰電池是嬌貴又麻煩的東西,冬天怕冷,夏天怕熱,溫度過低時,電池效率會大幅下降,溫度過高時,輕則電池罷工,重則可能會有起火風險。所以電池溫度管理一直是最無趣又最重要的工作,主流方案就像是一些電競玩家的水冷系統,電池芯會緊貼在一塊「冷板」上,冷板背面則有管線,內部有冷卻液流動,電池的熱能,就這樣一層一層的被傳送走。

這個方案並沒有什麼大問題,畢竟百多年來,汽車引擎散熱和電腦水冷系統都是有相似的概念運作。然而浸沒式則走向截然不同的設計,在行競科技最新的電池方案中,不再需要巨大的冷板,他們直接在電池組裡面灌滿特製的冷卻液,每顆電池芯都泡在不可燃的冷卻液,直接將熱失控起火的風險完全包覆。

 

▲浸沒式電池組不需要巨型的冷板,因此造型可以非常靈活多變。

根據實際測試,行競電池組可以在 15 秒內,讓熱失控電池降溫 1 千度。相反地,它也能在需要時幫電池加溫到合適的工作溫度,進而延長電池壽命。這種新技術還有一個額外好處,它的電池組形狀可以非常自由多變,不需要受限於冷板,而只能放置在車輛底盤。行競首家合作車廠來自英國跑車 Caterham,他們就把電池組拆成兩塊,一組在前軸,一組在後軸,如此駕駛座位就可以更貼近地面,同時確保在極為流線的車身裡,仍然有足夠的頭部空間。

有趣的是,行競雖然來到歐洲參展,但目前合作的客戶都還處在保密階段,雖然從這種技術的本質來看,行競的客戶很可能會是強調性能、要求高度客製化的豪華車廠,現階段還是只能猜測了。

被中國電動車包圍的歐洲車產業

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下,中國電動車和電池雖然有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,但要進入歐洲市場和供應鏈,依然受到許多限制。相反地,在全世界只有一個敵人的台灣,對許多車廠來說會是一個更靈活的供應鏈選項,更別說這兩項電池技術都是當前最尖端的方案,把握汽車產業轉型和地緣政治衝突的契機,或許是台灣切入歐洲汽車供應鏈的天賜良機。

文章來源:一家電芯,一家封裝,台灣電池殺進歐洲車大本營